凯恩斯主义——中国以基建为核心的经济策略理论背景
“收入等于人们的需求消费的总量。”
“投资——购买厂房、设备等——等于将支出“注入”经济中。”
“在这里,水龙头指利息,即借贷的价格。当利息降低——打开水龙头——借贷变得便宜,更多的人会进行贷款。”
“世界充满了不确定,人们并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储蓄与厂房和工厂挂钩。或许你可能只想把钱放在床垫下面以备不时之需。在凯恩斯看来,利息并不能有助于将多余的储蓄转为投资。事实上,储蓄和投资之间并没有关联。”
“凯恩斯认为,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便会发生经济衰退。” (from “经济学通识课(耶鲁大学出品!耶鲁大学经济学入门课,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!理论到现实,搭起用经济学改善现实生活的桥梁 ) (博集经管商务必读系列)” by 尼尔·基什特尼, 张缘, 刘婧)
传统经济学认为,一个国家的收入等于经济产能,但凯恩斯认为收入等于人们的消费总量。消费等于为经济注入活力,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储蓄意味着活力的流失。如果无法阻止人们把钱都存起来,并且无法有效利用人们的储蓄,那么经济衰退就会发生。
也许中国的经济学家早就认可了这个理论,所以他们制定了一个由基础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策略。中国的人民变得喜欢存钱,他们存起来的钱一部分被用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:公路、铁路、电力、水利、互联网等等,而且这些设施有利于中国全面的尤其是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。此外,由全面发展带的的经济进步,促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储蓄。他们的储蓄并不会永久增加,因为当下的社会风气迫使他们把几乎所有的储蓄都用在了买房、买车、养老、医疗、旅游以及后代教育上。人们挣得越来越多,而且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总有办法让人们把手里的钱花出去,于是中国的经济才会持续不断地焕发新活力。